内容详情
央企担当:博格达山下治火记 守护天山生态屏障
分类:
职工文苑
作者:
安智轶
来源:
岩土公司
发布时间:
2025-08-07 08:31
在博格达山北麓的丘陵地带,距天山天池仅7公里处,有一片特殊的区域——这里是天山山脉生态屏障的关键节点。半年前,阜康市以南12公里的涝坝台煤田火区,两处长期燃烧的火点持续吞噬优质煤炭,排放有害烟气,成为威胁天山生态格局的“心腹之患”。
如今,一群身着橙色工装的施工人员正在这里紧张作业。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旗下企业,2025新澳门2025原料网在招标中脱颖而出,组建专业团队,以科学手段和责任担当驯服这片“火焰山”。这场煤田火区治理工程,既是对生态的守护,更是对资源的珍视。
双重守护:生态与资源并重
1号火区的形成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,当时小煤窑开采后井口未密闭形成供风通道,引发地下煤火自燃,火焰沿裂隙、塌陷蔓延至地表。近年来,因煤层露头剥挖后未及时覆盖,矿坑及边坡煤层长期暴露再度自燃。自2011年发现露头着火后,火区持续蔓延,2019年全疆煤田火区普查时仍在燃烧,累计燃烧煤炭39.5万吨,年均损失3.04万吨,成为侵蚀天山生态与资源的“顽疾”。
面对这一生态与资源的双重挑战,岩土公司创新采用“土石方剥离+钻孔+注水+注浆+黄土覆盖”的综合治理措施。技术负责人介绍:“这套工艺既能精准扑灭地下火源,又能用黄土为土地‘固本培元’,为后续植被重生筑牢基础。”据了解,火区治理竣工后,将彻底遏制煤层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排放,显著改善当地空气质量,同步优化火区周边大气、水体及土壤等生态环境,实现生态与资源保护的双重成效。
在2号火区施工现场,钻探机轰鸣作业,与远处博格达雪峰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。项目经理指着图纸上的治理范围说:“这片火区紧邻哈萨克族牧民的夏季牧场,各族群众都盼着早日复绿。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生态屏障建设,到‘双碳’目标下的减污降碳,央企必须冲锋在前。”
全链条管理:筑牢安全防线
走进项目部,墙上的组织架构图清晰展示着管理体系:项目经理统筹全局,生产、技术、安全三位副经理各负其责,8个科室与专项小组分工明确。调度室工作人员指着实时监控屏介绍:“3月中标,我们仅用8天时间完成团队组建和设备进场,这套高效的组织架构为项目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。”
监控屏幕上,工人们协作作业,配合默契。顺着调度人员手指的方向,可见安全员拿着记录表在钻孔机旁巡查,口袋里露出的《特殊作业操作规程》边角已有些发白。
周四的监理例会上,讨论气氛热烈而务实。“上周钻探遇到烧变岩塌孔,得赶紧优化工艺。”监理话音刚落,回族工程师立刻用流利的汉语补充地质构造分析,汉族技术员则在白板上快速绘制解决方案草图,一旁的维族工程师结合自己多年在类似地质条件下施工的经验,提出了“先注浆加固再分步钻进”的建议,还拿出随身携带的地质样本照片,直观地展示不同岩层的应对要点,为方案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当晚,融合了各族工程师智慧的“套管跟进”方案就敲定成型,安全科同步更新了风险预案并张贴在施工现场。“问题不过夜,这是项目推进的铁规矩。”现场管理人员表示。截至7月,项目已整改各类隐患37项,实现“零事故”安全生产目标,这背后是各族工友用互相信任筑起的安全防线,从会议桌上的思想碰撞到餐桌旁的轻松交流,民族融合的暖流在项目的每一个角落静静流淌。
技术攻坚:绘就绿色蓝图
1号火区东侧,推土机刚退到坡下,当地工人就攥着草籽袋蹲进新翻的黄土里。指腹碾过圆润的草籽,混着洒水车刚浇透的潮气撒下去,褐色颗粒落在黑黢黢的炭渣间,倒像给焦土缀了串碎银。他手腕一扬一落,裤脚沾着的泥点溅到草籽堆上,边撒边笑着对身旁记录数据的技术员说:“等明年这48000平方米长满青草,我要带孙子来看看,告诉他爷爷也为天山添过绿。”
技术员闻言晃了晃手里的进度表:“老哥您这撒种的手艺,可比机器匀多了。”表格上清晰记录着,截至7月17日,已完成土石方剥离18.2万立方米,占设计量的84.6%;钻探1592米,注水4.17万立方米,撒草籽1.6万平方米,各项工作均按计划稳步推进。他用红笔在“生态修复区”一栏画了个圈,“这片土经您的手播下草籽,来年准是最先返绿的地方。”
按照统一部署,项目将于2025年11月完工。届时,4.8万平方米火区将彻底熄灭,经生态修复后,明年春天,这里将重现绿意,成为博格达山生态屏障的重要一环。周边群众不仅能摆脱火区困扰,还可依托改善后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、种植特色作物。
夕阳西下,余晖为治理现场镀上金边。不远处,各族工人围坐烤串,肉香伴着晚风,手风琴响起,大家起身共舞,笑声回荡在山谷。团队成员望着眼前的景象感慨:“从‘生态伤疤’到‘绿色净土’,每寸土地的复苏都是对生态文明的践行。作为央企,我们有责任守护好天山脚下的这片生态,更要守护好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,让这里的明天更绿、更净、更和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