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
学思践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——公司团委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新体会
分类:
职工文苑
作者:
郭敏
来源:
岩土公司
发布时间:
2025-08-07 08:38
在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坚决抵制违规吃喝问题的过程中,结合我在团委工作的实践,内心深受触动,对这些规定和要求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与感悟。
在施工企业这样的环境中,青年员工众多,他们是公司发展的未来与希望。团委肩负着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、职业观、培养良好工作作风的重任。中央八项规定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,它所蕴含的求真务实、廉洁奉公等精神,正是我们要传递给广大青年员工的宝贵精神。
过去的半年里,公司纪委相继通报了多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,这些案件看似“小问题”,却带来“大危害”。一是经济危害,直接推高项目成本、蚕食企业利润;二是政治危害,破坏党在职工群众中的形象,消解改革发展的公信力;三是文化危害,滋生“跑要送”潜规则,扭曲青年员工价值观。而在施工场景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风险极为易发。工地大多在郊区、山野,业主、监理、设计等往往赶上百公里路,一旦验收节点卡壳,“晚上整一顿”就可能成了默认选项,酒桌文化极易演变成超标宴请、高档烟酒。
团委身处青年工作第一线,必须从苗头抓起,把“违规成本”算给青年听,把“代价清单”贴在工地上,让“不敢”的震慑直达神经末梢。因此“八项规定精神”在工地需要体现得更为鲜活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大树,工地就是根系最深、水分最杂的地方。灰尘、噪声、长时间轮班、手机信号忽强忽弱,这些场景决定了“作风”二字在这里不是靠文件、靠会议,而靠凌晨两点的一碗泡面、一次签字、一场验收。作为团委负责人,我面对最多的是平均26岁、常年远离总部机关的青年群体,他们刷抖音比看红头文件多,用“打卡”代替“到会”,用“红包”表达感谢。于是,八项规定的铁规矩在工地必须换一种“打开方式”——更接地气、更冒热气、更带泥土味。
因此,我有以下三点体会。
一是八项规定不是“上面千条线”,而是“下面一根针”。在工地,这根针就是每一次签字、每一次验收、每一次报销。由于施工项目的工作性质,青年有时会面临各种社交场合和潜在的诱惑。团委必须把这根针磨亮,扎进青年最日常的行为缝隙里。在与青年员工日常交流过程中,积极宣传八项规定精神,积极通过组织主题团日、座谈会等形式,分享违规吃喝导致干部违纪违法的案例,让青年员工明白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个人职业发展,更破坏企业风气,影响企业形象,充分利用各种机会,将八项规定精神深深植入青年员工心中。
二是青年不是“听不进”,而是“听不懂”,不是拒绝聆听,而是拒绝空洞。只有把“禁止”翻译成“怎么做”,把“风险”演绎成“案例”,才能让铁规矩长出“表情包”,飞入青年手机里。我们可以利用多种途径,不论是15秒的廉洁短视频分享还是廉洁表情包,把廉洁文化植入青年喜闻乐见的载体,让青年在刷手机的时候就把规矩学会。于是,那些原本生硬、冰冷的禁令,在青年的语境里重新发芽,原来“禁止”不是墙,而是桥,后面跟着一连串可以亲手描绘的可能。
三是最好的监督是“自己人监督自己人”。当清廉哨兵被同伴竖起大拇指,当节约下来的经费悄悄变成夜风里的一场球赛,当原本用来推杯换盏的时间变成汗水与欢呼,青年就会明白,八项规定不是束缚,而是保护;不是成本,而是红利。它让青年的每一次选择都变得轻盈,让每一次拒绝都变得骄傲,让每一次坚持都变得值得被记录、被放大、被点赞。那一刻,规定与自由不再对立,它们在同一片灯光下重叠,像两根并肩的钢筋,在混凝土里紧紧相拥。
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。团委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,必须以最鲜明的态度、最有力的举措,把八项精神转化为青年职工的自觉追求。我们将继续坚持“严”的主基调,突出“实”的总要求,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,把一条条隧道贯通、一座座桥梁架起,把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镌刻在每一方混凝土里、每一根钢筋上,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蓬勃的青春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