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
墨痕深处见澄明 —— 重读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》
分类:
职工文苑
作者:
安智轶
来源:
岩土公司
发布时间:
2025-07-17 09:26
再次翻开朱光潜先生的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》,指尖仿佛真的触到了近百年前思想的温度。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的这些文字,虽逾百年,依然如炬——在这个信息如乱流奔涌的当下,重读这些书信,恰似在喧嚣中寻得一处静室,让人得以暂时抽离外界的纷扰,好好审视生命最本真的模样。
先生的文字里,始终浸着一份不加修饰的真诚与平和。每封信末那句“再会!”,像老友道别时的轻拍;那句“就在此祝你,谈谈笑笑,跑跑跳跳!”,藏着对少年人最鲜活的祝福;而“朋友,让我们一起努力罢!”,更满是并肩前行的热忱。合上书时,先生的形象总在眼前挥之不去:目光温润,纵然银发覆顶、身形清瘦,眼底却盛着笃热的情感,眉宇间是化不开的温文。十二封书信,十二个议题,其中关于读书、处世与修身的论述,尤为印象深刻。
论及读书,先生那句“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”,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。如今我们刷着屏幕获取信息,指尖划过的瞬间看似“知道了很多”,可碎片化的浏览像隔着毛玻璃看风景,既触不到思想的肌理,更难抵达灵魂的内核。先生说“书是读不尽的,就读尽也是无用”,这辩证里藏着深刻的清醒——真正的阅读从不是“读完一本书”的任务,也不是知识的堆砌,而是让自己的灵魂与伟大的灵魂对话。读《论语》时,看孔子与弟子在杏坛论道,仿佛能听见“仁”与“礼”在时光里共振;读《瓦尔登湖》时,随梭罗在湖畔种豆、观星,便懂得了自然与心灵的共生。这种沉浸式的阅读,恰是对抗浮躁的良药,让生命在与伟大思想的碰撞中,慢慢长出丰茂的枝叶。
先生对“动静”的思考,更见洞察力。“人天生好动,善于创造”,是对生命本能的珍视;“静心修炼,让你领略情趣”,则点透了精神沉淀的必需。现代青年的困境,恰恰是动静的失衡:要么在KPI的追逐中沦为“工具人”,要么在“躺平”的倦怠中耗散锐气。先生笔下的动与静,原是生命不可拆的两面:晨起奔跑时感受心跳与风的共振,是对世界的主动拥抱;深夜捧书时专注于文字的褶皱,是与自我的深度对话——动静相济,才是生命最鲜活的律动。
书信中关于“入世”与“出世”的辩证,更藏着看透世事的通透。积极投身时,要有“衣带渐宽终不悔”的执拗;从容旁观时,要有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豁达。这正是儒家“进取”与道家“超脱”的圆融:既不全然扎进“内卷”的漩涡,也不消极躲进“躺平”的壳里,而是在动态平衡中找到自己的坐标。顺境时把“得意”踩成脚下的基石,逆境时让“失意”化作向上的阶梯,这种弹性的人生态度,是先生留给青年最珍贵的礼物。
百年流转,这些文字依然在时光里发光。当我们在“效率至上”的洪流里追问“活着的意义”,在物质丰裕却心感空芜时,先生的话便成了指南针。“慢慢走,欣赏啊”—— 那句刻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,被先生郑重写进信里,原是在提醒:生命的价值从不在“快”与“多”里,而在每一步的体验与内心的充盈里。
合上书页时,窗外暮色漫过窗棂。先生的文字经住了时间的淘洗,愈发显出分量。这十二封信教给我们的,从不是具体的生存技巧,而是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:以读书养精神的厚度,以动静调生活的节奏,以豁达应人生的起伏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,守住这份通透,方能在人生路上既行得坚定,又不失本真,让生命如先生所愿——热烈向前,又从容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