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
于细微处见真章 于平凡中铸伟大 —— 读《因平凡而伟大》有感
分类:
职工文苑
作者:
安智轶
来源:
岩土公司
发布时间:
2025-07-28 08:23
合上《因平凡而伟大——冶金地质优秀技术工人奋进实录》,那些身着工装的身影便在脑海中愈发清晰:深达数百米的地质钻孔旁,他们弯腰校准仪器,汗水浸透衣衫却眼神坚毅;野外勘探的寒风中,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河,将一个个地质数据镌刻在祖国的版图上。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,在书页间凝结成震撼人心的力量,让我对“伟大”二字有了全新的注解——伟大从不是惊天动地的瞬间爆发,而是平凡岁月里的坚守与深耕。
用足迹丈量山河,以岁月淬炼极致
书中的技术工人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中诠释着“极致”。老钻探工邓喜金的十五年,是一部用脚步写就的地质史诗。从八月飞雪的内蒙古满洲里,到黄沙遮日的新疆戈壁滩;从“世界屋脊”青藏高原,到“乌烟瘴气”的山西“黑煤山”,他的足迹如经纬线般遍布大江南北。十五年间,他带班完成有效钻孔50多个,累计钻进深度达20000多米,其中包括2个超千米大角度深孔项目。这组数字背后,是寒来暑往的坚守,是对每个钻孔角度的精准把控,是对每段岩芯的珍视。
这份坚持,源于对“差不多就行”的坚决摒弃,是把每个细节打磨成精品的执念。当下社会总在追逐“爆款”与“速成”,而邓喜金们却用行动证明:真正的专业,是在无人问津的角落与自己较劲,让平凡的工作精度抵达无人能及的高度。就像深孔钻探中的每一次校准,差之毫厘便会谬以千里,他们用十五年如一日的严谨,在大地深处刻下属于中国工匠的精度坐标。
以数据守护民生,将小我融入时代
他们的伟大,更在于将个人价值嵌入时代发展的经纬。冶金地质事业是国家工业的基石,从矿产资源勘探到地质灾害防治,每一个数据都关乎国计民生。年轻的检测员张文强的日常,是在钢筋水泥“丛林”中与数据为伴。采集、处理、分析,这些烦琐至极的工作极易令人倦怠,却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张文强深知,他手中的仪器不仅是检测工具,更是建筑物安全的“把关者”。对每个桩基的检测,对每处细节的捕捉,对每个数据的核对,都可能关系到千万人的生命安全。他用始终如一的认真负责,将“避免错漏”四个字刻进工作的每个环节,及时发现潜在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。这种把数据当生命守护的觉悟,正是平凡岗位上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。当张文强们的故事串联起来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奋斗,更是一个行业用数据支撑国家发展的坚实脊梁——从高楼大厦到交通枢纽,他们的工作如同隐形的钢筋,默默筑牢着社会运转的根基。
于危难中显担当,用行动解构匠心
书中最触动我的,是对“工匠精神”的鲜活解构。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,而是李永刚在暴雨中挺直的脊梁。那年盛夏,珠江集团内蒙古某选煤厂项目遭遇暴雨突袭,若不及时灌注,孔壁坍塌、钢筋笼深埋等严重质量事故将接踵而至,不仅会耽误工期、造成巨额损失,更会损害企业信誉。
彼时的李永刚,早已因加班熬夜、劳累过度而行走困难,却在暴雨中第一个冲向现场。他迅速策划成孔灌注交叉施工方案,指挥项目部人员在倾盆大雨中完成全部灌注。风雨侵袭后的他高烧不退,面对甲方的通报表扬,只淡淡地说:“已经打成的孔,哪能眼睁睁地看着塌了!”这句朴实的话,道尽了工匠的担当——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,而是面对危机时的本能坚守。
李永刚们的“工匠精神”,是老师傅带徒弟时“手把手教,眼对眼盯”的传承,是面对新技术时“打破惯性,从零学起”的勇气,更是危难时刻“不退半步”的担当。这种精神在浮躁的当下更显珍贵:真正的成就不在于站得多高,而在于扎得有多深。正如书中所说:“冶金地质人脚下的每一块岩石,都是祖国大地的毛细血管,读懂它,需要一辈子的耐心。”
掩卷沉思,邓喜金的足迹、张文强的数据、李永刚的背影,共同勾勒出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图景。伟大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,而是平凡岗位上的坚守、较真与担当。这些冶金地质工人用镐头与仪器书写的篇章启示我们:不必抱怨舞台太小,只需在自己的方寸之地,以匠心待事业,以诚心对时代,平凡终将绽放出超越平庸的光芒,在祖国发展的画卷上,留下属于每个奋斗者的清晰印记。
上一页